我们竭力精益求精,为您推送有价值的内容,把技术精英的设计思想、把工程项目的经典与全貌、把设计的方法与问题、把行业和我们的关注,总之,把观点、技艺、经验、经典及人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物连接,给予筛选而精制呈现;将继续深入选编推送专题性分享、案例的解剖、人物画像及技术精进与创新的内容。我们向您展现的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探索事物的本真和规律,道远而志同,在结构设计技术推陈出新的进程中,《总工内参》将会勾勒信息、建构观点、描绘人物、分享案例、助力规范,以促进获取有益的专业共识为目标。
《总工内参》希望为理事和会员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希望信息供求的流通达到有价值的释放,需求和供给不断被丰富完善。同时,通过《总工内参》提供的参考信息和参考性资料,推送分会的一个窗口、一种纽带。
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高屋建瓴的学术观点的推广,大多可精华为决策、规范为标准,《总工内参》希望从高端信息进发,促成研究的互融、观点的传送和政策的制定。
打破壁垒,丰富思想,变得越来越重要。多营养吸收,多观点涉足,精进发展,成为生存的必经之道。“总工论点”是技术思想的顶层发声,引领风云对话;“科技前沿”站在学术研究的前端,领航科技流长;“经典案例”展示实践的历史,咏颂春华秋实;“大咖莅临”纵览人物风采,深探职业养成。每一道“餐品”,希望能提供特有的养分,供您参考。
编者按:在“第七届全国建筑结构总工程师高峰论坛”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发表了实用而精湛、极具学(技)术价值的论点论述,围绕“钢之概念与设计”的主题,表达了对结构设计技术、钢结构设计技术及钢结构发展,以及相关重要、痛点问题的核心观点和究诘。观点高屋建瓴、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对深度推进结构和钢结构设计高质发展意义非凡,对深入理解相关设计理念和方法、标准规定等有极高参考价值。现《总工内参》予以分享,望达成深层次技术交流。
◎当前,国家经济正处于重大历史转型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处在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这两年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一个是市场的问题,还有就是国家各项建筑政策也在深度调整。结构设计,尤其是钢结构设计如何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发挥应有作用、担负历史责任,应该深入地进行思考。我个人认为,设计分会在现有各项工作做得非常优秀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在更大范围领域发挥作用。
◎一是进一步引领中国建筑业的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目前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钢结构设计可以在更高性能、更高效能材料应用上进行引领,从减碳目标出发,提倡建筑结构的减量化,以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一些大师牵头的国家项目,进一步标准化轧制型材的应用,从而提高钢结构的效能和质量。
◎二是进一步引领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建筑业如何转型升级,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化建造,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当然,个人认为,现在谈智能建造全面发展可能还有点过早,但智能建造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三是可以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引领。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创新,但在很多方面往往又困于创新。什么意思呢,过去更多是关注技术细节的创新,比如一个构件、一个节点,当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方面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已做得非常多了,但在整体技术体系和框架方面,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缺乏,使得现有一些具体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效率并不高。
分会大师云集、总工云集,能不能在整体架构与基础体系方面进行更加高层次、更加重要的创新。比如,一直强调性能设计,提倡许多年了,但在实际结构设计中,又有多少项目能够脱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行的一些规范标准,而是按性能设计来进行创新的。总之,钢结构设计分会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钢结构无论是在工业建筑、基础设施、大型公建,还是在装配式住宅建筑、桥梁工程等等,2022年取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采用的钢材,钢板约占到了52%,热轧型钢只占到14%,钢管只占到了6%。也就是说,热轧型钢和钢管,无论是圆管还是方管,加起来也就20%。这样的现状,对设计来讲值得思考,由此提些个人建议。
◎第一,能否从个性化设计当中寻求局部的标准化的设计,使一些局部的标准化设计,逐步形成设计库,这样对年青设计人师有所帮助。
◎第二,在局部标准化的设计当中,尽可能多用一些型材。无论是热轧的还是冷成型的,无论是钢管还是热轧型钢,把规格尺寸适当收拢,由此积极推进产业链的打通和供应链的打通。
◎第三,在设计中,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在数字化加工和工业化生产方面进行提升,推进高性能钢材和高效能钢材的使用。
◎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确实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结构产量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讲,十几年前设计一个钢结构工程是很难遇到的,很多设计院对钢结构设计比较生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钢结构的应用确实发展非常快,钢结构设计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应该对行业有信心。
◎钢结构的发展和推广,不是钢结构自身有什么问题,是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首先,与混凝土相比,其优势体现在可利用一些国家规定,特别是双碳的一些规定,在钢结构的推广方面做更多工作;第二,在与材料的结合方面,也要多做些工作,设计方可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项的深度介绍,以做到做好高性能材料的利用,这样对钢结构的推广会有很好的效果。
<img width="133" src="http://q7.itc.cn/q_70/images03/20240308/15b64e9b668d4a89a6665089d9c60dd3.jpeg" href="http://www.cqwjq.com" target="_blank" he kaiyun网页版 kaiyun入口ight=154 />
◎在日本,钢结构占整个结构的40%,混凝土结构占20%,木结构占40%。目前建筑工人比较缺少,若要建造一个稍微高一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本找不到施工单位,所以日本基本倾向于做钢结构。当然,钢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而言,比钢筋混凝土抗震要好些,所以地方政府推荐结构形式时,稍微高一点的基本上都推荐钢结构。希望国内的同行,把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各有什么优势搞清楚,这样钢结构的比例就会多一些。
◎我来自中建,有个非常深的体会,应该讲中建是个全产业链非常强的公司,但要想把产业链打通,在单位内部都非常难,有各种纠葛,因此,协会、学会做这个事更好,因为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各种纠结在里边。
◎设计与材料、施工、运维,怎么能把它打通,确实是制约钢结构发展的一个障碍。设计院是站在最前端的,首先,希望把好的东西推荐给业主,但在推的时候,又感觉有点底气不足,比如钢结构应用到住宅,从个人角度看,还没有非常好的板材,特别是外墙板;另外,对于钢结构体系的配套,最好能给业主一个放心的、不在某个环节纠结的真正体系。
◎现在大跨复杂钢结构、空间结构特别多,越复杂后期加工制作要求越高,目前一般由施工方做钢结构深化设计,设计方确认,但目前双方接触的不是很密切,是否通过协会把设计和施工深度融合起来,使加工企业对原设计的真实意图加深理解。
◎第一,现在钢结构生产产量虽然高,但落后体现在哪里呢?人家已经开始小批量定制生产了,我们现在才开始规格化型钢,那么数字化以后,有没有可能任何尺寸、小批量的定制型钢进行数字化生产,这也应该是一个方向。
◎第二,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型钢规格都是很碎的数,而且标称600的型钢是620mm甚至接近700mm高的,是与轧辊有关吗?一个建筑专业的人看到一个HW600的型钢,绝对想不到实际高度可能接近700mm,造成这个地方净高会不够,为什么一定要依赖原来的轧辊去凑这种型钢呢?
◎要做好龙头,不仅要关心本专业的事,还要关心产业链、关心产业生态。过去我们对结构设计考虑特别多、特别细,但在整个产业链上考虑的就少一点,是不是老总们(评估了一下,至少中国结构界一大半精英在这里)可以为中国钢结构全产业链发展做更多大的事情。
◎智能建造或者智能设计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或者是大势所趋,从智能设计角度考虑,钢结构特别适合,因为规范体系比较清晰,同时钢材的型材是定规格定尺寸的,优化比较方便。
◎从智能设计的角度来说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建筑方案的生成,学习不同大师的风格,生成效果图;二是结构的智能建模,基于提炼的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根据建筑方案生成结构方案或结构模型;三是最常用的结构的智能优化,许多软件都开发了相应的模块。
◎关于智能设计如何发展,有几点思考:标准不能定太低,阈值应该稍微高一点,不是用一个小插件就叫智能设计;规范和标准体系应鼓励智能化、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比如预拼装,以前很繁琐,现在用三维激光扫描,在电脑里就能预拼装,这种技术在标准、规范里应得到鼓励;分会集合了很多行业内的顶级资源,建议把智能设计数据库构建好,因为所有智能生成、智能设计建模、智能优化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就是基于什么标准做优化、基于什么标准做智能建模。
◎我们是制造端,制造端这一块其实有很多新的工艺,相对能够拓展原有的一些结构设计理念。比如,异型结构的模压成型,对现有一些高难度的异型结构可以代替铸钢件的制作;还有矩形管的弯扭成型。希望设计端能够把新的工艺与设计结合起来,对钢结构制造能够进一步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