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生态文明战略层面总体布局鼓励绿色建筑发展,明确了建筑行业要实现装配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等未来发展大方向。钢结构建筑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属性,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新型建筑工业化、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等方面对钢结构建筑的绿色低碳属性进行分析。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建筑形式,符合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看,其是一种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工程结构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形式。据相关研究,每平方米钢结构建筑比每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可减少能耗12%、用水量39%、二氧化碳排放15%、氮氧化物排放6%、二氧化硫排放32%、粉尘排放59%,并减少固体废弃物51%。
在当前背景下,建筑领域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发展钢结构建筑不仅是促进建筑行业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建筑业整体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并鼓kaiyun登录入口 kaiyun平台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2023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深化建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下功夫,以打造“中国建造”的升级版。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建筑行业低碳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拓展钢结构应用是建筑业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广泛采用钢结构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的有效路径。钢铁材料以其高效、循环、绿色特性,借助制造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优势,通过实现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的无缝衔接与绿色互动,推动解决钢铁企业与钢结构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工程等全产业链上协同不足的问题,构建新型建筑产业链条,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
一是减少现场噪声。在钢结构建筑建造过程中,钢材的选用及其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削弱声音的传播,钢结构建筑表层采用的隔音玻璃及内部填充的隔音材料,都能进一步减少噪声污染。
二是减少建筑垃圾。在钢结构的拆除工程中,每立方米建筑体积大约会产生1.9吨的垃圾量。对于一个标准的钢结构建筑来说,其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量为0.02立方米~0.05立方米,仅为混凝土结构的1/5~1/3。这一数值显示了钢结构建筑在绿色节能方面优势显著,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是缩短建造工期。建造钢结构建筑省去了支模和养护环节,使整体结构施工工期仅为混凝土结构的1/3~1/2。
四是减少空气污染。钢结构建筑能够改变传统建筑建造过程中尘土飞扬、垃圾遍地的现象,让工地“干净整洁、不拖泥带水”。
钢结构建筑建造采用多项环保技术,并可广泛使用如节能板、复合型楼板等轻质、低污染的节能型材料,不仅促进了节能环保,还能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实现节能减排。若能将钢结构建筑与新能源产品以及光伏产业技术集成并有效结合,其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回收废旧钢材再利用,符合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要求。据研究对比,超高层钢结构建筑钢材回收率在65%以上,学校、医院等钢结构回收率在70%以上,高铁站房、会展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的钢材回收率在80%以上,工业厂房、大跨度物流仓储设施的钢材回收率在90%以上,桥梁钢结构钢材回收率在95%以上,显示出废旧钢材的回收极具价值。
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钢结构建筑在拆除、改建过程中,钢材的回收再利用使得其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利用废钢炼1吨钢,可替代1.6吨铁精矿,相比用铁矿石炼钢,废钢炼钢节约近60%能源,减少67%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大幅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据已公开数据对比结果,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相比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下降17.5%,进一步印证了其在绿色建筑领域的优势。
近年来,钢结构领域绿色建造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在超高层建造技术、大跨度复杂结构建造技术、金属屋面关键技术和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方面卓有成效。在超高层智能建造技术方面,形成了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数字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实现了超高层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钢结构建筑的施工效率、控制精度、安装灵活性。同时,通过装配式钢结构内装智造体系的集成应用,可使管线、设备、内装等装配率达到90%以上,能够推动零碳建筑实现,促进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并将有效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