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砖,是不是从这个角度镶进去的?看起来不是一个水平线,用BIM+数字孪生技术打开施工图对照一下。”
“还线时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段项目(以下简称枢纽工程02标段)项目经理李金和正在与施工人员交流。
记者在标段现场看到,“京帆”巍然矗立,工人们正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施工。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标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预计今年底具备投运条件。届时从副中心站出发,可15分钟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河北唐山站、1小时到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这次去现场,主要看春节后复工复产情况,同时对2025年施工计划进行现场部署。”李金和指着“京帆”屋盖告诉记者。
2025年,枢纽工程02标段将全面进入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机电安装、“京帆”屋盖及配套市政道路收尾施工阶段。
“‘京帆’屋盖是枢纽工程唯一跃出地面的建筑,建成后将成为整个枢纽工程外立面的形象担当。”李金和说,“大小总共10片‘京帆’,都是我们项目建的。首片‘京帆’数千人历时11个月连续奋战,于2024年8月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30日安装完成,成了当前副中心在建重点工程中的地标性建筑。”
穿过“京帆”,记者随李金和步入地下三层施工现场。“未来,这里将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轨道交通、1条市郊铁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李金和说。
李金和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对工程进度、质量管控和收尾环节安全保障落实工作进行详细了解,叮嘱各系统负责人、现场施工人员,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每项工作,为副中心发展奉献一座精品建筑。”李金和说。
“‘BIM+数字孪生技术’是我们职工针对项目施工难点,通过岗位创新不断挖掘BIM、智慧工地等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中的现实应用,最终依托BIM示范工程的创新应用实践,凝练形成了典型综合性项目创新应用场景的3项关键技术。”项目总工程师郭洪军向记者讲解。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孪生平台应用,可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主要模块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通过数据挂接模型,提前模拟建设施工全过程,为项目后续有序施工奠定了扎实基础。”郭洪军说,双曲网壳钢结构位形控制技术,让枢纽工程“京帆”屋盖施工工效提升了50%以上,为首片“京帆”亮相、“京帆”屋盖钢结构顺利封顶提供了有力保障。
“只需在智能建造管理平台上轻点鼠标,项目的建设情况便能一览无余,工地仿佛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技术员霍婷婷,向记者描述智慧工地应用的场景。
在创新场景应用氛围的带动下,枢纽工程02标段项目团队,累计科技立项9项,发表论文5篇,工法2项,参编规范2篇,申请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授权24项,2024年8月获评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试点单位”。
“2024年底,‘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施工阶段BIM+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入选北京市智能建造创新应用场景(第一批)清单。”李金和说。
在一个挂有“农民工素质提升站”字样的板房前,李金和向记者介绍:“这里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是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专门开设的。”
“除平时每月常规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外,内训师们还会针对个人的技术薄弱处进行专业指导,并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实操演练。”正在进行实操培训的张小卫告诉记者。
“通过系统学习和指导,一些原本只能干体力活的工人变成了技术工。” 张小卫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帮助农民工学习技能,能有效增强团队的战斗力。”李金和表示。据他介绍,项目针对现实施工需求,设立了专业的培训课和内训师,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培训、咨询等,涉及用电、消防、职业病预防、高坠预防、安全教育等各项基础培训。
此外,枢纽工程02标段项目还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类劳动竞赛、技能竞赛和“五小”发明,强化农民工的自我提升意愿,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努力帮他们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