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國」Kaiyun-官方网站

钢铁十五五①增量之钢结构-开云「中國」官方网站
CN EN
钢铁十五五①增量之钢结构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2-25 16:12:34 点击数: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年,不同于以往的增量规划,减量和生存是钢铁行业“十五五”时期的两大特征。生存之上是发展,仅仅保生存是不可持续的,积极谋篇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应对未来的必选项。中国钢铁“十五五”面临怎样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的发展形势,如何保生存,又要培育怎样的未来?信息标准院组建了以张龙强院长为首的“十五五”工作专班,愿为政府、行业、企业献计献策,共商发展大计。即日起,我院将陆续刊登专班研究课题部分成果概要文章,包括形势研判、增量分析、生存之道、发展破局等,供业界参考探讨。

  钢结构建筑突破了房地产、桥梁等公共建筑和钢铁的行业边界,融合发展为新的产业,具有高强抗震、施工快捷、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建筑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在公共建筑、大跨度空间领域发展较快,但总体占比仍较低,仅占建筑行业的5%~7%,与发达国家的30%~40%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双碳”背景下,加快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与发展恰逢其时,对促进产业变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拓展用钢增量意义重大。

  1.产量大幅增长。据中国钢结构协会(以下简称:钢结构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钢结构加工量1.12亿吨,同比增长10.45%,比2013年4000万吨增长180%。粗略估算,2024年受市场等因素影响,钢结构加工量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有小幅增长。

  2.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已建立涵盖钢构件生产、设计、施工、验收、检测鉴定、资源回收利用等完整的钢结构产业链,形成了较完善的工程技术体系。

  3.企业相对分散。据钢结构协会调研的565家钢结构kaiyun网页版 kaiyun入口加工企业,2023年钢结构加工量量5316万吨,占全国产量47.5%,其中民企数量占调研企业总数比例为65.49%。

  4.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建钢构、上海宝冶、杭萧钢构等一批百万吨级规模企业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钢结构加工量保持较高增速。

  5.智能化快速发展。钢结构智能切割和焊接、表面处理、仓储物流无人化等智能化生产模式得到广泛应用。钢构件生产线自动排产功能、实时监控、预警等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水平不断提高。

  6.高效能钢占比偏低。据钢结构协会调研数据,品种方面,钢结构加工制作以板材为主,型钢和钢管合计占比不到1/3。强度方面,高强钢比例逐步提升,Q390及以上钢材占比12%左右,比例仍偏低。

  1.钢结构公共建筑面积持续增长。钢结构建筑在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优势明显,如体育场馆、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据部分省市抽样调查,近年来以钢结构为主体的新建学校、医院增幅达15%。

  2.工业建筑保持平稳。钢结构自重轻、工业化程度较高、施工周期短、结构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在工业厂房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各种大跨度大空间的工程厂房以钢结构为首选。

  3.钢结构住宅渗透率较低。当前钢结构住宅推广应用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造价成本高,开发商积极性不高;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不足、装修装饰产业链不健全,影响住房品质。据钢结构协会调查数据,近十年钢结构住宅面积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比重仅1%左右,明显偏低。

  4.钢结构桥梁比例与国外差距较大。钢结构桥梁在我国桥梁工程中的占比约3%,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钢结构桥梁数量占比分别为38.3%和27.5%。

  钢铁和建筑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特征的两大行业。加快推进钢结构建筑发展,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空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建筑和钢铁行业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钢结构较钢混建筑平均使用寿命更长且更容易回收利用,碳排放更低。采用绿色钢材、绿色设计等低碳产品和技术可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双碳”目标约束下,钢结构将架起钢铁与建筑协同发展的绿色桥梁,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是促进钢铁行业提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建筑用钢需求呈下降态势,而供应持续高位,供需矛盾明显。钢结构较钢混建筑单位面积用钢量显著提高,加快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有利于稳定建筑用钢市场,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据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初步测算,仅考虑钢结构桥梁,若未来国内新建桥梁50%采用钢结构,则年新增用钢需求将超过3000万吨,对于扩大钢材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领域。钢结构建筑具有天然的装配化和工业化属性,能够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优势。以钢结构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利于转变以往建造模式,拉长钢结构部品部件、专用设备生产的产业链条。

  2000年以来,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钢结构建筑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规模仍需扩大、产业链有待健全,发展瓶颈尚需破除。

  (一)成本高,推广阻力较大。我国钢结构建筑造价比预制混凝土结构高出100-400元/平方米,比钢混结构高出400-800元/平方米。即使考虑到钢结构施工效率提高、人工费用降低等自身优势后,其综合成本目前仍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筑投资和设计方对采用和推广钢结构方案缺乏积极性,形成因成本高而难以扩大体量、因体量小而难以分摊降低成本的负循环。

  (二)链条长,协同发展不畅。钢结构建筑涉及结构设计、钢材供应、钢结构kaiyun网页版 kaiyun入口加工、建筑施工以及维护保养等众多参与主体。当前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不足和协同作业程度低等问题,如建筑结构体系复杂多样、互不兼容,导致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通用钢结构部品部件规模难以扩大;钢结构部品部件制造与设计、施工不协调,导致接口不统一等体系脱节现象。

  (三)衔接难,体系各自为战。一是钢铁材料标准与住宅设计规范衔接不紧密,一方面导致部分钢铁材料在住宅领域有需求,但由于品种多、规格多、批量小,钢铁企业不愿意组织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部分先进高效能钢材在住建领域未能及时有效应用,推广阻力大。二是钢结构住宅结构技术体系和通用构件标准化体系繁多,大型钢结构企业基本上都自成体系,难以实现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导致通用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发展不够。

  (四)基础薄,发展壮大受限。一是我国钢结构企业数量多,但大部分生产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低端产能过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二是熟悉钢结构设计建造一体化的人才力量薄弱,缺乏与钢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产业技术工人。三是对钢结构耐火性能、防腐性能存在直观上的误解或偏见,社会认可接受度较低。

  钢结构建筑领域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起步发展阶段政策依赖性强。发展钢结构建筑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行业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促进钢结构建筑市场走向成熟。

  (一)政策引导,培育钢结构建筑发展市场。研究出台关于促进钢结构建筑发展的专项政策,落实土地、贷款、财税、科技、金融等支持,降低开发建设单位的实际投入。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消化成本增量,培育壮大发展市场。

  (二)标准引领,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协同。以标准为切入点,一方面在行业内部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高效能建筑钢材产品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钢铁标准与钢结构建筑规范的紧密衔接,完善跨产业钢结构标准体系,推动高效能钢材和钢结构部品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促进钢铁及下游产业链标准规范统一。

  (三)平台支撑,打造钢结构建筑发展生态。联合钢铁、钢结构、建筑等领域相关的行业管理机构,学协会,生产企业,科研、咨询、服务等机构,共建钢结构建筑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产业链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四)多措并举,夯实钢结构建筑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以更加优质和高性能的钢材和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提升钢结构建筑品质和性价比。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建造一批高质量的钢结构建筑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三是开展钢结构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和建造科技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培训,为钢结构建筑发展积蓄人才力量。